工業4.0的概念最早于2013年由德國提出,用來形容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們在這一階段可以通過應用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將虛擬系統信息與物理系統相結合,進而完成各行各業的產業升級。美國通用電氣也提出了與工業4.0相類似的“工業互聯網”概念,認為它將智能設備、人和數據連接起來,并以智能的方式利用這些可以交換的數據。
施耐德是工業4.0的實踐者之一。通過整合信息流與數據流,施耐德取得了轉型的初步成效,在自己的強勢領域—節能增效方面實現了突破,使節能成為設備端、工藝端、工廠級管理和企業資源管理一體化的集成。
“工業4.0其實還是一個物聯網的范疇,就是從數據傳輸到信息整理、再通過信息來控制設備的一個過程,它能夠提高效率、降低能耗,而這一點過去并且將一直是施耐德發展的重點。”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趙康表示。
接受本報采訪前,趙康剛剛結束在北京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酒、飲料制造技術及設備展覽會展出。他回憶說,現場不斷地有食品飲料加工企業來到施耐德的展位前面,“受關注度非常高”。
這些企業想從施耐德這里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個:如何在不影響生產效率的前提下實現節能,甚至一邊提升效率、一邊降低能耗。
表面上看,這與號稱“連接信息與數據”的工業4.0并無關系,但事實上卻正是這一概念的直接體現。在趙康看來,工業4.0就是不斷完善已有的物聯網網絡,是工業自動化的更高范疇。在這種情況下,具備互聯功能的智能設備能夠在優化工廠運作、改善設備維護、節省生產成本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幫助企業顯著提升運營效率。
根據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的數據,通過引入產業物聯網,企業可將生產效率提升高達30%。
“具體表現形式上,有人認為工業4.0的含義就是要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工廠,那到底什么叫世界級的工廠?我認為能夠整合最好的傳感器、軟件和技術,把一個集團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工廠都匯集到一個網絡里,總部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地看到每個工廠運行的情況,并通過高度的可視化、自動化來實現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這就是世界級的工廠,也是工業4.0的本質。”趙康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眾所周知,擁有177年歷史的施耐德電氣素來以硬件產品聞名,B2B業務曾占據了其業務量的絕大部分。但在過去5年間,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數字技術使工業產生了顛覆性改變,施耐德也開始轉變思路,從市場終端及新興技術出發完成了許多頗具顛覆性的改變。EcoStruxure管理平臺的出現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這個2010年面世的平臺涵蓋了包括電力管理、過程與機器管理、樓宇管理、安防管理以及信息機房管理等在內的五個領域,過去幾年時間里功能不斷完善,目前已經可以完成從一個工廠到整個集團所有能效的管理工作。通過EcoStruxure,每個工廠都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自身的能耗狀態和漏洞,從而對癥下藥地加以改進,總部也能清晰掌握工廠的整體情況。
為了彌補自己在軟件方面的天然短板,施耐德將重點放在了收購上。有資料顯示,過去幾年施耐德圍繞數字化轉型進行了一系列并購,其中90%都集中于軟件業務。
例如,今年年初施耐德以34億英鎊(約合52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對英維思(Invensys)的收購。后者是一家專注于工業軟件、系統和控制設備制造的公司,其在過程制造方面的實力一度讓通用電氣、愛默生電氣、西門子以及ABB等巨頭都參與了對它的評估收購,最終被決心甚篤的施耐德收入麾下。
通過這些舉措,施耐德不僅成功地將自己的業務范疇由單一的產品銷售拓展為產品+服務,更是轉型成為一家B2B和B2C業務并重的企業,開始與消費者建構起密切的關系。